〈臥底感想〉
...走出餐廳,我沒有沉冤得雪的感覺,也沒有罵了「去你的!」之後的爽快,只有令人招架不住的沈重失敗感籠罩我和整個停車場。我帶著科學精神開始這項實驗,以為它就像一道數學命題,但在實驗的過程中,太長時間工作、太需要不計一切專注在眼前事情上,使我不知不覺變成一個眼界狹窄的人。這場實驗變成對我的試煉,而顯然我沒通過。...我並沒有大哭,但多年來我第一次發現,我的淚腺還在,而且仍然有實力發揮它的功能。...
〈臥底感想〉
...走出餐廳,我沒有沉冤得雪的感覺,也沒有罵了「去你的!」之後的爽快,只有令人招架不住的沈重失敗感籠罩我和整個停車場。我帶著科學精神開始這項實驗,以為它就像一道數學命題,但在實驗的過程中,太長時間工作、太需要不計一切專注在眼前事情上,使我不知不覺變成一個眼界狹窄的人。這場實驗變成對我的試煉,而顯然我沒通過。...我並沒有大哭,但多年來我第一次發現,我的淚腺還在,而且仍然有實力發揮它的功能。...
〈抽菸觀點〉
...這個緊連廁所的一小塊地方,唯一的功能就是收容菸灰缸。服務生和洗碗工會把香菸點在那裡一直不熄掉,宛如拜神的蠟燭一樣,因為這樣他們就不用在衝回來吸一口的時候浪費時間重新點菸。幾乎每個人都抽菸,彷彿他們肺功能的健全就靠它了。多國人組成的廚師群、全是捷克籍的洗碗工、美國本籍的服務生等,都在這裡抽菸抽到宛如氧氣才是偶爾會侵入的汙染物。...因為工作是為別人做的事,抽菸則是為自己。那些高唱禁菸的人總是不了解,所謂抽菸的「受害者」為什麼這麼叛逆、頑強地緊抱這個習慣不放,宛如在美國的工作場所裡,他們唯一能聲稱屬於自己的東西是自己所滋補的腫瘤,以及他們致力於餵飽這些腫瘤的片刻餘暇。...
Sometimes we lose, sometimes we gain.
邊緣性人格障礙症
邊緣性人格障礙症處於精神病及精神官能症的邊緣地帶,其情緒行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,或自我形像十分不穩定。
一、流行病學: 盛行率1~2%左右,女性約為男性之二倍,患者是家族史中有較多的酒精、藥物、重鬱症的病史。
始於成人早期之前,在各種環境背景下表現的一種廣泛模式,對人際關係、自體形像、情感表現極為不穩定,且非常容易衝動。表現下列各項中五項(或五項以上):
1、瘋狂努力以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被放棄。
2、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係模式,特徵為變換在過度理想化及否定其價值兩極端之間。
3、認同障礙:自體形象(self image )或自體感受(sense of self)持續明顯不穩定。
4、至少兩方面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。
5、一再自殺的行為、姿態、威脅,或自傷行為。
6、由於心情過度易於反應,情感表現不穩定。
7、長期感到空虛。
8、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,或對憤怒難以控制。
9、暫時性與壓力源相關聯的妄想意念,或嚴重的解離性症狀。
二、臨床特徵:
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患者經常處於危機狀態,經常有情緒的波動,經常一下子好辯激動,轉眼間又憂鬱哭泣,一會兒可能覺得感受不到自己的感覺。
因為這群人既依賴又充滿敵意,他們相當依賴周遭親近的人,但當其依賴無法滿足時,則表現強烈的憤怒,因此難以維持深度而親密的關係,意即他們對人的觀感陷入全好或全壞兩極端中,旁 人可給予他關心注意,使之有安全感之時刻,便將旁人理想化;但當旁人的付出不能符合其需求時,便對之充滿憤怒嫌惡與批評;反之,他們極怕被依賴的對象所背叛,往往激起對象的生氣憤怒,或率先背叛對方,以測試對象的容忍程度,當對象果真離開他後,他則陷入極大的情緒混亂中,並強化世界無人可信賴,自己是空虛孤獨的存在信念;另一方面他們缺乏自我認同,故無法忍受獨處的孤寂,有長期的空虛感,為了避免空虛孤寂,他們可能隨意與人發生關係,或以自傷,如割腕等,排解內心的空虛無望。其生活模式混亂,社會職業功能遭受極大影響,他們的成就通常低於能力。
摘錄自李明濱教授主編《實用經神醫學 》頁198
20081020網路資料:http://www.souland.com/gurdjieff/psy/DSM.htm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保持距離,以策安全。
![]() |
李安不是熟女殺手,但從「斷背山」的安妮普露到「色,戒」的張愛玲,開刀解剖、重組為影像的作品,都出自一流的女作家,都以死亡收場。「斷背山」說的是一去不返的愛情,「色,戒」講的則是一念之差的愛情。
張愛玲的「色,戒」完成於1950年,卻遲到1978年才發表,其間她曾反覆修改,最後才收入作品集「惘然記」。張愛玲在該書卷首語寫著,「這個小故事曾經讓我震動,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,在改寫的過程中,絲毫也沒有意識到30年過去了。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,所謂『此情可待成追憶,只是當時已惘然』。」原著發表近30年又過去了,李安才著手改編此一讓「民國女子」張愛玲備感惘然的愛情故事。
在李安眼中,「色,戒」是他最喜歡的一部張愛玲小說,也是最完美的一部。因為創作該小說時張愛玲的年齡已經大了,但題材卻是和她相關的東西,所以她很聰明,不敢寫長,也不靠華麗的文字妝點。原先李安並不打算拍,但拍完「斷背山」後再拿「色,戒」出來看,卻決定要拍,「可能是張奶奶在冥冥中叫我吧!」
不少人解讀「色,戒」,認為它是以汪精衛政府特務頭子丁默村與國民黨特工鄭蘋如為藍本。因為當年黨國元老之女出身、外貌姣好的鄭蘋如企圖暗殺丁默村不成反遭對方處死一事,很容易聯想到「色,戒」裡愛國學生王佳芝色誘汪政權高幹易先生。不過更令張迷好奇的是,究竟這段中年男子與青春女子失敗的戀情,有多少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投射。
![]() |
李安看「色,戒」多少帶點張迷的心態,彷彿從中瞄到張愛玲與胡蘭成模糊的影子,也洞見張愛玲對愛情的理解。改編「色,戒」因此有如描繪張愛玲的人生,刺激李安思考當時的女性心理,想像處於弱勢的女人如何與男性為主的社會抗衡。
就創作而言,電影與小說雖是兩回事,但李安基本上尊重原著,不過文字創作可以雲淡風輕帶過,拍電影卻得翻江倒海呈現在觀眾面前,是項大工程。電影的始末結構雖與小說接近,都是從麻將桌開始,到易先生重回桌邊結束,但李安並不像原著忙於穿梭在時空裏,反而在王佳芝周遭的人物著墨更多。
「色,戒」中日本佔領時代的上海,是個孤島時期,外面的東西進不太去,裏面卻比平常還要發達,形成病態的繁榮,再加上間諜與特務、信任與背叛、誘惑與守戒、佔領與被佔領的層層類比,吸引李安一頭栽進去,再藉由這樣的故事、背景和隱喻,探索幽微的人性。
李安雖然沒被「張奶奶」附身,但他說,「創作中我變得很大膽,這是因為張愛玲的關係,為了表達對她的一種忠誠,我借了她的力,因此不再溫和。」不再溫和的李安,在「色,戒」裡看見「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」,在一個30年又一個30年過去後,看見那依舊惘然的愛情面目。